Difference between pages "吳哥窟" and "小吳哥城"

From WeWeWeb Wiki
(Difference between pages)
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
(Created page with "吳哥窟位於柬埔寨(原稱高棉)北部的暹粒省,吳哥遺蹟總建築群約有300餘座神廟寺堂,佔地24公里長、寬8公里,是高棉吳哥王朝全...")
 
(Created page with "right|thumb|229px|小吳哥城 十二世紀,高棉歷史在蘇利亞華爾曼二世(俗稱「太陽王」)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,吳哥...")
 
Line 1: Line 1:
吳哥窟位於柬埔寨(原稱高棉)北部的暹粒省,吳哥遺蹟總建築群約有300餘座神廟寺堂,佔地24公里長、寬8公里,是高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不朽宗教建築,全城雕刻之精美,鬼斧神工,「有雕刻出來的王城」美譽。整個吳哥遺址最有看頭的要算是「世界七大奇景」之一的[[小吳哥城]]([[小吳哥城|Angkor Wat]]﹞。 其他的較有名景點包括: [[大吳哥城]]([[大吳哥城|Angkor Thom]])、[[Banteay Srei|女王廟]]([[Banteay Srei]]﹞、[[巴戎廟]]([[巴戎廟|Bayon]]﹞及[[塔普倫廟]]([[塔普倫廟|Ta Prohm]]﹞等。
+
[[image:ankorwat.jpg|right|thumb|229px|小吳哥城]]
 +
十二世紀,高棉歷史在蘇利亞華爾曼二世(俗稱「太陽王」)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,吳哥文化也因他建造了吳哥遺址中,最雄偉富麗的「[[吳哥窟]]」而達到頂點。
  
吳哥原為全盛時期之國都,但隨著國勢日漸薄弱,不敵暹邏人(現今泰國)攻打,而遭受破城命運,遷都金邊,逐漸被人所遺忘,它曾長期淹沒於叢林中四百多年。
+
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,他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 (Cheops)金字塔一樣多。它是一個深受12世紀的印度教影響很深的廟宇,它那突出而對稱的高塔外形,已被採用在柬埔寨的國旗上。
  
元朝成宗元貞二年(西元1296年6月),周達觀到達真臘(高棉舊稱)後,住了11個月後返國,返國後撰寫了「[[真臘風土記]]」,詳實紀載著真臘國的社會萬象,形容了吳哥城宏偉的建築、精美的雕刻、深刻描述當時真臘國繁榮及昌盛。
+
毘濕奴及濕婆乃是印度教中的兩位主神,吳哥眾神廟中所奉祀的大抵以此為主,不過在這裡所見到的神像卻與印度傳統迴異。小吳哥中供奉的主神八臂毘濕奴神,其面貌乃取自建造此寺的國王蘇利亞華爾曼二世,也就是說神廟中祭祀的對象並非遙不可及的天神,而是實際存在,以半神人自居的國王。印度教經典『博伽梵歌』 (Bhagavad Gita)中曾提到的觀念,「人類中的帝王即是天神的化身」,在吳哥時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。
直到十九世紀,法國探險家亨利‧穆奧(Henri Mouhot-西元1860年)跋涉千里,憑藉「[[真臘風土記]]」的記載,手持砍刀,往叢林深處前進。越往密林深處走去,終於發現出此不為人知的吳哥遺跡。
+
 
 +
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,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,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,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,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。欣賞浮雕應從左至右。八幅大型浮雕之中,以西面的兩幅、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:
 +
*東面左翼 的迴廊壁雕,名為 “乳海翻騰”,是吳哥窟最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之一。
 +
*西面左翼 的一幅,名為~楞伽之戰,描述著印度教史詩《羅摩耶那》 (Ramayana)
 +
*南面左翼 名為 “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”(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),描述的是高棉人和泰族的戰爭。
 +
*南面右翼 名為 “Yama 之審判/天堂與地獄”,壁畫的 開端是描述高棉的好人以及偉人都能被送往天堂受人景仰,壞人則被打入地獄受盡折磨。天堂與地獄 在此壁雕上,顯現了截然不同的輪迴方式,給世人警世勸人向善‧‧‧‧‧。

Revision as of 01:35, 28 January 2022

小吳哥城

十二世紀,高棉歷史在蘇利亞華爾曼二世(俗稱「太陽王」)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,吳哥文化也因他建造了吳哥遺址中,最雄偉富麗的「吳哥窟」而達到頂點。

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,他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 (Cheops)金字塔一樣多。它是一個深受12世紀的印度教影響很深的廟宇,它那突出而對稱的高塔外形,已被採用在柬埔寨的國旗上。

毘濕奴及濕婆乃是印度教中的兩位主神,吳哥眾神廟中所奉祀的大抵以此為主,不過在這裡所見到的神像卻與印度傳統迴異。小吳哥中供奉的主神八臂毘濕奴神,其面貌乃取自建造此寺的國王蘇利亞華爾曼二世,也就是說神廟中祭祀的對象並非遙不可及的天神,而是實際存在,以半神人自居的國王。印度教經典『博伽梵歌』 (Bhagavad Gita)中曾提到的觀念,「人類中的帝王即是天神的化身」,在吳哥時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。

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,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,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,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,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。欣賞浮雕應從左至右。八幅大型浮雕之中,以西面的兩幅、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:

  • 東面左翼 的迴廊壁雕,名為 “乳海翻騰”,是吳哥窟最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之一。
  • 西面左翼 的一幅,名為~楞伽之戰,描述著印度教史詩《羅摩耶那》 (Ramayana)。
  • 南面左翼 名為 “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”(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),描述的是高棉人和泰族的戰爭。
  • 南面右翼 名為 “Yama 之審判/天堂與地獄”,壁畫的 開端是描述高棉的好人以及偉人都能被送往天堂受人景仰,壞人則被打入地獄受盡折磨。天堂與地獄 在此壁雕上,顯現了截然不同的輪迴方式,給世人警世勸人向善‧‧‧‧‧。